陈坤最新行走活动:一场身体与文化的双向奔赴
胡同口的王大爷最近总念叨:"坤儿那孩子又进山了?"自从陈坤在微博晒出云雾缭绕的行走照片,小区广场舞阿姨们的话题都从菜价转到了"行走的力量"。这个办了十三年的活动,今年带着新主题《归零重启》走进云南高山,倒真像邻居家孩子出门远行般牵动人心。
一、雨靴踩出的文化印记
8月12日清晨,三十几位志愿者在香格里拉冻得跺脚。陈坤把保温杯揣进冲锋衣口袋,弯腰系紧沾着晨露的鞋带。这个动作他重复了十三年,从西藏阿里到川西高原,每次弯腰都是对大地最朴素的致敬。
1. 行走不是竞速赛
今年路线特意避开了网红徒步点,转而选择梅里雪山北坡的原始林区。随行向导是当地藏族老人次仁,他挎着祖传的转经筒走在最前,队伍里北京来的白领姑娘悄悄收起运动手环——在这里,海拔数据敌不过经幡飘扬的高度。
- 每日行走限速3公里,比城市散步还慢
- 午休时要完成"自然盲盒"任务:闭眼触摸五种植物
- 夜晚分享会禁用手机,改用松明火把照明
2. 山歌与蓝牙耳机的对话
当00后志愿者小李的AirPods掉进溪水时,藏族阿妈即兴唱起的《打墙歌》反而成了BGM。行走团队今年特意安排"科技斋戒日",那天收走了所有电子设备,却收获了满山的鸟鸣合奏。
文化元素 | 2019年敦煌行 | 2023年梅里行 |
在地文化载体 | 莫高窟壁画临摹 | 藏式经幡制作 |
传统技艺体验 | 泥板画创作 | 青稞酒酿造 |
二、行走包裹里的文化密码
打开志愿者的行囊,会发现些有趣物件:磨得起毛的《庄子》口袋书、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,还有用作业本改造成的植物标本册。这些私人化的文化符号,在行走中发酵成集体记忆。
1. 石头记新编
来自景德镇的陶艺师小张,每天在溪边捡拾不同质地的石块。当他把第十块灰岩塞进背包时,陈坤笑着提醒:"小心行李超重。"这些石头后来变成了行走纪念章的原材料,盖在每位参与者的手账本上,比任何文创店买的印章都更有分量。
2. 方言诗歌接龙
夜晚的营地,广东姑娘用粤语念出"月光光,照地堂",立刻引来陕西小伙用秦腔接上"举头望明月"。这种自发形成的方言诗会,让语言不再是交流屏障,反而成了文化万花筒。
山风掠过经幡,把最后几句闲谈吹散在星空下。火堆渐熄时,不知谁哼起了《走西口》,陈坤往火堆里添了根柴,火星子噼啪炸开,像是给这即兴合唱打着拍子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